“感谢检察官,现在出门方便多了!生意也能继续做下去了!” 言语间满是感激。这个好消息,源于一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公开听证会。
2025年4月朱某因一起交通肇事案,在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根据规定,社矫对象未经批准不得跨市县活动,这让他此前以跨县市牟利的小本生意陷入了困境,使原本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应城市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部门检察官在走访排查中发现社矫对象朱某的困难后,迅速行动。一方面向院党组专题汇报,另一方面调查核实朱某经营活动情况,并深入了解其入矫以来的日常表现。“如何在严格监管前提下,为社矫对象跨市县经营活动‘松绑’,解决其家庭生活困境?” 成为摆在检察官面前的重要课题。
5 月 8 日,一场特别的公开听证会在应城市人民检察院举行。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全程监督,并召联系法局工作人员、朱某所在村村干部等多方代表到场。
会上,检察官详细介绍案件情况,朱某如实讲述自己的经营困境和家庭生活情况:“本来靠做小本生意才能勉强维系家庭生活开支……” 司法所负责人补充道:“朱某是过失犯罪,亦是初犯,入矫以来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定期汇报思想,还主动参与村社区公益服务,确实值得信任。”
经过提问、讨论和独立评议,听证员、人民监督员一致认为:社矫对象朱某外出经营属于维系基本生活需求,且矫正期间表现良好,外出风险可控,建议批准其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申请。
会后,应城市人民检察院迅速行动,结合听证意见向市司法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依法批准申请,并强化动态监管”。市司法局采纳建议,在批准朱某申请的同时,为其量身定制监管方案,通过电子定位、定期报到、远程视频等手段确保监管无死角。
“这不是简单的‘放行’,而是法治温度与司法智慧的有机结合。” 应城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以 “检护民生” 专项活动为抓手,深化与多部门协作,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为社矫对象排忧解难,实现法律刚性约束与社会柔性关怀的深度融合。